7月5日至6日,蚌埠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2024年级B班“语润乡音,康泽田埂”医疗文化推广团队,在负责人黄烁冰的引领下,与房旻瑶、张艳、李子煜等成员齐心协力,深入安徽省蚌埠市周边的偏远乡村,开展了一场融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精神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“以语为桥,渡健康入乡”为宗旨,将医学知识与语言推广责任融为一体,通过医疗普通话推广、方言调研、情景模拟教学以及义诊服务等多种形式,着力破解方言区医患沟通的难题,为提升乡村医疗服务品质注入了青春的活力。
推普入户 :打通医患沟通
“最后一公里”
活动首日,团队与村委会密切合作,设立了“医疗推普”服务站。黄烁冰、薛淇栗等同学通过PPT讲解和互动问答,向村民普及标准医疗用语。与此同时,房旻瑶带领队员们走村入户,搜集方言与医疗术语的差异案例,例如“拉肚子”与“腹泻”、“打吊针”与“静脉输液”,并着手编制《方言医疗术语对照手册》,为当地医护人员提供了实用工具。
午后,团队创新开展了“角色扮演”情景化教学,模拟挂号、病情描述、医嘱沟通等环节,引导村民用普通话进行模拟练习,纠正方言习惯。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感慨道:“以前担心病情描述不清楚,现在学会了标准表达,就医更放心了!”
深耕实践:记录真实需求,
建立长效帮扶
次日,团队成员分组行动:调研队继续深入村卫生室,记录医患交流实例,分析语言障碍对诊疗的影响;齐浩淼等服务队成员则与当地卫生院协作,设立“大学生医疗语言服务岗”,通过微信群提供在线咨询,并为村医定制普通话培训资源包,建立起长期帮扶机制。
当天下午的义诊活动将实践活动推向高潮。队员们设置了血压测量、血糖检测、基础体检等服务台,吸引了众多村民排队参与。72岁的陈爷爷在做完心电图后,面对报告单上的术语感到困惑。队员小张耐心解释道:“大爷,您的心跳有些不规律,但问题不大,就像走路有时快有时慢一样,平时注意不要熬夜、保持心情愉快。”陈爷爷听后豁然开朗:“原来是这样!刚才村医说的术语我一个都听不懂,你这么一解释我就明白了!”在义诊过程中,队员们始终遵循“先听懂方言,再讲清术语”的原则,确保每位村民都能准确理解自己的检查结果。活动结束后,仍有村民依依不舍地询问:“你们明天还会来吗?我想让老伴也来学学。
青春担当:以专业服务
践行时代使命
为期两天的活动取得了丰硕得成果:团队初步完成了《方言医疗术语对照手册》的编写,收录了大量常用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词汇,为当地留下了可持续的帮扶资源;更重要的是,村民们的态度从“觉得普通话无用”变为“主动学习”,村医们也表达了提升语言沟通能力的强烈愿望。
对于参与活动的队员们而言,这次实践是一堂生动的社会课。队员小王在日志中写道:“以前只关注如何诊断病情,现在才明白,让患者准确理解信息比掌握知识更重要。”团队负责人表示:“语言是医疗服务的第一道门槛。走出校园后才意识到,乡村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,更需要跨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桥梁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推进这个项目,让‘语润乡音,康泽田埂’的初心在更多的乡村落地生根。”
此次实践活动,既是蚌埠医科大学学生贯彻落实“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”要求的具体行动,也是当代青年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。当医学知识与语言推广相结合,当青春力量注入乡土,乡村医疗焕发新活力,“健康中国”的理念也通过清晰的语言沟通,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村民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