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,7月9日至7月10日,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赴蚌埠市五河县小圩镇开展专题调研。团队先后走访了磊源沱湖螃蟹养殖基地、大圩村知青小院以及小圩镇乡村振兴产业园,通过实地考察、深度访谈、案例分析等方式,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实践成果。
稻蟹共养探新路 科技赋能谋发展
在磊源沱湖螃蟹养殖基地,负责人带领团队参观了稻蟹共生和稻虾共作的生态养殖区。该基地依托沱湖优质水资源,采用“一水两用、一地双收”的循环农业模式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。负责人介绍,目前基地养殖规模已达2000余亩,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,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。
访谈中,团队就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。“天气炎热、养殖技术更新慢、品牌影响力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难题。”针对这些问题,团队成员提出了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、加强电商平台推广、加强与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合作等建议,获得了基地负责人的高度认可。
图为磊源沱湖螃蟹养殖基地
图为磊源沱湖螃蟹养殖基地负责人捞蟹
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蚌埠“三下乡”实践团队
访谈磊源沱湖螃蟹养殖基地负责人
知青精神薪火传 青春聚力助振兴
随后,团队来到大圩村知青小院。这座保留完好的知青故居,见证了上世纪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、投身农村建设的峥嵘岁月。村干部动情地讲述:“当年知青们在这里开荒种地、兴修水利,为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如今,乡村振兴同样需要青年人的智慧与力量。”
这一精神在当代得到了延续。团队了解到,在产业发展方面,小圩镇围绕“村村联通,抱团发展模式”,整合小圩镇优势资源,抱团发展,成功打造五河县第一家乡村振兴产业园。产业园积极发展纺织产业,引入自动化设备,提升生产效率,推动传统纺织业升级,助力乡村振兴,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,带动两百余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图为大圩村知青小院内部景象
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蚌埠“三下乡”实践团队
参观大圩村知青小院
图为产业园纺织工人在劳作
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蚌埠“三下乡”实践团队
参观小圩镇乡村振兴产业园
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
“走在田间地头,我们真切感受到:乡村振兴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,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日子。作为青年学子,我们要用双脚丈量土地,用真心服务乡亲,把知识转化为改变乡村的力量。”调研结束后,团队系统整理了调研资料并形成了专题报告。同时,学院计划与五河县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理论宣讲、积极号召合肥工业大学其他专业学子为小圩镇提供技术帮扶等活动,助力小圩镇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蚌埠市
“凝聚青年力量 赋能城乡文化互融”
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团体照